摘要:去年7月選派的首批239名“科技副總”和501名院士專家,交出亮眼成績單:幫助企業解決632個技術難題,促成264項科技成果轉化,達成項目協議425項,成交額約2.25億元,促成共建或協議籌建100余個創新平臺。
閱讀提要
眼下,在中小微企業車間、廠房,活躍著這樣一群特殊的“下沉”人才。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生產實踐,他們是省委人才辦為中小微企業精準選派的“科技副總”和“院士專家企業行”的專家人才。
這是湖北省推動人才資源加速向企業一線流動,助力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支持營商環境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
上得講堂,下得廠房,專家人才在疫后重振一線展示著蓬勃能量,這與我省各地精準選派、精確指導、精細服務密不可分——
深挖企業需求1700余項;選派的100名“科技副總”由企業直接點名的方式產生;配備聯絡專員,確保專家人才有呼必應;比照省級標準進行配套經費支持……
人才沉下去,企業活起來。去年7月選派的首批239名“科技副總”和501名院士專家,交出亮眼成績單:幫助企業解決632個技術難題,促成264項科技成果轉化,達成項目協議425項,成交額約2.25億元,促成共建或協議籌建100余個創新平臺。
幫企業攻克技術難題
0.00毫米、0.01毫米……電子屏上的誤差值數據不斷跳動。
位于應城的億佳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批新下線的電阻陶瓷基體順利通過自動檢測儀檢測。
按照生產標準要求,這批基體直徑公差必須控制在0.02毫米以內,否則,整批以百萬計的產品全部報廢。
過去,因誤差值不穩定造成產品不合格的問題,一直困擾公司。
“在‘科技副總’幫助下,誤差值標準再降0.01毫米。”公司總經理周會濤說。
這位科技副總,就是從事電阻陶瓷研究多年的武漢理工大學副教授黃端平。去年7月,他受聘成為億佳歐公司“科技副總”,主抓配方調整和工藝優化。
“我幾乎每周都去企業,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周。”黃端平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他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埋頭做技術研發,真正走到一線,才能發現技術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科研和生產關系更緊密了。”
去年以來,公司生產經營受疫情影響明顯。為幫助公司破解發展難題,黃端平借助科研優勢,向省科技廳申報高端產品技術攻關項目。
“目前項目已正式立項,給我‘科技副總’這個職位,可以直接參與生產管理,更有利于發揮作用。”黃端平說。
發揮專業優勢,找準企業的痛點難點,專家人才將企業所需所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科技副總”、武漢大學副教授高洵,帶領百??萍挤沼邢薰竟タ藷o人駕駛路測技術難題,推動企業無人駕駛項目落地運營;“科技副總”、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蘭希園,僅用5個月時間就幫助湖北華寧防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攻克工業煙氣脫硫技術難題,為企業凈增利潤1000余萬元,技術成果獲省級獎勵;“院士專家企業行”專家、三峽大學教授李德江幫助湖北萬錦科技有限公司解決產品阻燃性低、耐寒性差難題,預計每年可增產5000萬元。
大力發揚“店小二”服務精神,深挖企業需求,精準選派人才,這既是來自基層和企業的期盼,更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的務實行動。
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一頭忙科研,一頭忙生產。“科技副總”成為連接學校與企業的橋梁,讓一批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任永申,全省首批239名科技副總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南民族大學做了大量中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研究,他參與的“基于湖北道地藥材的葛厚石苓方抗新冠肺炎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準立項。
去年7月,帶著“熱氣騰騰”的科研成果,任永申赴任湖北長江醫藥集團旗下長江源制藥有限公司“科技副總”。
長江醫藥集團在全國擁有5000多畝中藥種植基地和中藥飲片加工基地,近年來正大力推進中藥創新藥物研發工作。
在任永申推動下,長江醫藥投資2000萬元與中南民族大學合作研發葛厚石苓膠囊,開啟校企深度合作。
去年9月,省科技廳揭榜制項目評審中,葛厚石苓膠囊項目分數排名在生命科學與資源環保組位列第二。
“項目正順利推進,預計今年年底前,抗疫抗感新藥項目將能夠獲準啟動臨床試驗。”長江源制藥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世元介紹。
任永申說,與企業同心協力開展技術創新,攻克難關,讓他找到了科研成果轉化的“試驗田”。
專家人才沉到一線,促成資源、技術的雙向流動,一批批產學研合作項目紛紛落地。
“院士專家企業行”專家、湖北工業大學教授蘇正定,與湖北共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甾體激素中間體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合作,預計可形成100噸雙降醇年產能力,實現年產值7000萬元。
武漢開發區在選派專家引導下,邀請劉經南院士成立工作站,并與劉永才等院士專家共建13個聯合創新實驗室,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技術攻關。
選派專家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促進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科技成果向地方和企業轉化,既提升“錢變紙”的質量,也提高“紙變錢”的能力,實現人才效率最優化、人才價值最大化。
為企業培育“生力軍”
“這次培訓太扎實、太實用、太解渴了!”去年10月24日,在天門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總”、中南民族大學陳瑤博士為50余名員工作首場培訓后,公司黨委書記魯德文連連感嘆。
魯德文說,公司正在推進智慧工廠項目,急需提升員工信息化應用水平,“科技副總”的到來,解了燃眉之急。
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后,陳瑤說,系列培訓還將緊跟項目進度,定期舉行。
講臺搬進車間,課題帶進車間,一批批專業后備人才也走進企業的視野。
“院士專家企業行”專家、湖北民族大學教授張馳在與湖北和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中,推薦1名研究生留企就業,其團隊2名副教授長期服務該企業。
以才引才,以才薦才,以才聚才。專家人才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授課、操作示范等方式,為企業培訓9582人次,引進人才427人;推動共建大學生實習基地10個,帶動市州選派科技人才2000余人。
緊扣企業和地方需求,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著力打造一支留得住帶不走的實用型人才隊伍,切實把“惟楚有材”的美譽,轉化為“楚才興鄂”的強大動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沈仁才)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