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鐘書的學術人生》(中華書局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在分析介紹錢先生的生平事跡、處世之道、學術成就的同時,也對其手稿集的潛在價值予以全新釋義。本書的出版,可謂為“錢學”的研究再添新的文化符碼。
□ 劉小兵
今年是國學大師錢鐘書誕生110周年。錢鐘書曾被譽為“文化昆侖”,他的卓越之處在于,不僅創作出了《圍城》《管錐編》《談藝錄》這些宏篇巨著,而且其學術成果和重要思想,還深蘊于他浩如煙海的眾多手稿中?!跺X鐘書的學術人生》(中華書局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在分析介紹錢先生的生平事跡、處世之道、學術成就的同時,也對其手稿集的潛在價值予以全新釋義。本書的出版,可謂為“錢學”的研究再添新的文化符碼。
該書作者王水照,系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與錢鐘書相識相交三十八年,二人雖無師生之名,卻有師生之實,作者對宋代文學的研究,就深受錢鐘書的影響。全書共分“歷史與記憶中的錢鐘書先生”“錢鐘書先生的學問與趣味”“錢鐘書先生的宋詩研究”“《錢鐘書手稿集》管窺”四輯。書中,除了記敘學界同仁對錢鐘書學術上的精辟解讀和研究,以及朋友和學子對他的深切緬懷外,還對錢鐘書曾被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鐘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結合作者的親歷見聞和學術思考,給出了相應的答案。
作者認為,錢鐘書既是著名的作家、文學批評家,還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他是一個明白人,干凈的人。”錢鐘書洞悉世事犀利深刻,對人生的意義和諸多現實問題,常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他性格中耿直的一面,作者評價說,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刻薄”,而是其真性情的表達罷了。而對于錢鐘書學術上的成就,作者則創見性地提出,當前錢鐘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還在于“吃透”他的手稿集。并且強調,“手稿集的世界,就是真正的錢鐘書自己的世界。”作者據此提出,錢鐘書的識見和思想,幾乎都來源于他平常洋洋灑灑的閱讀筆記里,他前前后后總計六萬多頁的筆記中,大多是他在廣博閱覽之后的讀書感想和體會,還有一部分學識,則來源于他的博聞強記。作者舉例為證,說錢鐘書最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他就讀了十多遍,且經常提及這部名著的文學價值。但令人驚奇的是,作者在查閱先生對該部作品的學術論述時,竟發現錢鐘書留給后人的文字記錄,卻寥寥無幾。對此,作者憑著多年來對先生的了解說,錢鐘書治學,除了保持著中國傳統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方法外,還有一部分,則完全依靠其過人的記憶能力去汲取。如他對《西游記》的一些評述,雖然沒有存留于紙面,但所有的看法和真知灼見,其實已然裝進了自己的大腦里。
書中,針對少數人質疑錢鐘書沒有“體系”的問題,作者用翔實的史料和學術研究,予以了正面澄清。在作者看來,錢鐘書的所有著述,包括他未曾面世的手稿集,是有體系的。他對宋詩的研究,就集中體現在《宋詩選注》《宋詩紀事補訂》等宏篇中。無論是著述的豐厚,還是學見上的新穎,少有人能出其右。先生在就讀清華大學期間,就發表了十九篇頗具分量的學術文章,不僅敢于向當時的權威周作人等人挑戰,還把文學的研究跟哲學、心理學以及其他學術相結合,說錢鐘書沒有“體系”是站不住腳的。作者進一步指出,所謂學術上的體系問題,有的是明體系,有的則蘊藏在相關的著作思想中。錢鐘書的體系,顯然屬于后者。其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先生既把文學當成是一種“人學”來看待,認為文學必然會與各個學科發生關聯,因而,在治學中,他始終都能把文學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進行深入研究。但探究中,他又牢牢堅守著文學的本位,不讓其他學科代替文學研究本身。這種清晰的學術定位,不但鑄成了先生卓爾不凡的文化成就,撫今追昔,即便對當前我國古代文學研究界而言,也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
品讀《錢鐘書的學術人生》,讓我們有幸深入其精神境地,較為全面立體地認識到一個全新的錢鐘書。他的治學精神和態度,對待文學和文化的學術站位,以及眾多著述中所傳遞出的豐贍思想,對于我們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很好的現實路徑。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