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國知名經濟學者洪椿旭在本書中著重觀察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50大重要歷史事件背景。洪椿旭認為,歷史大勢順應了金融發展趨勢。雖然所有歷史事件均離不開中心人物,其中不乏拿破侖這樣曾力挽狂瀾的非等閑之輩,但他們如果無視金融規律,逆流而動,所有的勝利與輝煌均不過是曇花一現。
□ 禾刀
從金融中看歷史,從歷史中看金融。自貨幣誕生的那天起,金融便一直深植于人類文明社會之中,并不會因為人們的認知而改變。
韓國知名經濟學者洪椿旭在本書中著重觀察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50大重要歷史事件背景。洪椿旭認為,歷史大勢順應了金融發展趨勢。雖然所有歷史事件均離不開中心人物,其中不乏拿破侖這樣曾力挽狂瀾的非等閑之輩,但他們如果無視金融規律,逆流而動,所有的勝利與輝煌均不過是曇花一現。
一場戰爭總是可以留下太多可供后人談論的話題。在洪椿旭看來,拿破侖即便沒有遭遇滑鐵盧,他也會在另一個“滑鐵盧”中落敗。因為從金融角度看,以法國王室糟糕至極的信用,根本不可能籌集到充裕的資金滿足戰爭龐大的開銷。同理,曾縱橫歐亞大陸的忽必烈大帝,亦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兵馬未動,糧秣先行。忽必烈有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但軍隊給養主要靠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沒有金融支撐的可持續后勤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在滑鐵盧戰爭的前夜,英國還曾發生了一件經濟史上的重大事件,只不過沒能進入拿破侖那驕傲的“法眼”。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出版了有著近代市場經濟理論“圣經”之稱的《國富論》。斯密不僅發現了市場中有只“看不見的手”,還從道德角度為市場中的“自利”行為松綁(《道德情操論》)。該書一經面世,受到社會熱捧,也為剛剛興起的工業革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理論支撐。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的發展步入新的快車道,殖民足跡更是遠及全球。
人類對貨幣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歷史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曾將黃金視作貨幣。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然而,1971年,面對金庫黃金庫存枯竭,市場貨幣供應不足導致的巨大緊縮壓力,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
在洪椿旭看來,尼克松政府的這種被迫式放棄,實際有益于貨幣供應的松綁。洪椿旭著重梳理了美國經濟周期發現,放棄“金本位”后,美國經濟周期越來越長。不過,要想讓這一邏輯更能令人信服,也許洪椿旭還需要做足另一篇文章,那就是回答經濟周期每次“變壞”時所造成的損失,這種負面影響的程度到底是比“金本位”前強還是弱。
另外,一些人稱贊尼克松將美元從“金本位”中解放出來時,美國擅自放棄“金本位”,本質上是對44個締約國的背叛。沒有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沒有黃金霸權,更沒有今天的美元霸權。金融規律中,并不包含公平公正等內涵。
放棄“金本位”后的央行,意味著可能打開了政府盲目印鈔的“潘多拉魔盒”。歷史上,掌握貨幣發行權的王室因瘋狂發行貨幣,導致物價瘋漲的案例不勝枚舉。如何對這種盲目的沖動進行科學管控,這是至今仍需努力探索的金融難題。
破解經濟危機是每一位有抱負經濟學家的矢志追求。洪椿旭一針見血地指出,“泡沫破滅的時候要大膽、及時地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量化寬松并非沒有弊端,首當其沖的是通脹壓力。洪椿旭當然明白量化寬松非萬全之策,只是覺得,相較于泡沫破滅所造成的深遠危害,量化寬松仍不失為次優選擇。
洪椿旭對讀者關心的許多歷史具體案例分析獨到易懂。如他用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分析了康熙帝的人口政策為后世埋下沉重的負擔;從糧食、宗教和人口等角度,分析了工業革命為什么會誕生在英國而非明朝;從工業革命的角度分析了美國的南北戰爭……所有這些,都能看到金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當然,金融只是為政府提供了集中民“富”、盤活資源的重要途徑。至于那些曾活躍在歷史舞臺上所謂的重要人物,如果無視金融規律,必然為自己的顢頇埋單,古往今來,概不例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