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黨員生活微信 日期:2020-08-25 編輯:肖晗 字號:TT
摘要:2019年7月13日,湖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飛越3300多公里,繼往開來,開啟了新一輪的援藏之旅。100多名荊楚兒女,在廣袤壯闊的高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寫就最質樸、最絢爛的時代故事。
1994年,
湖北首批援藏工作隊,
從荊楚大地奔赴高原,
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南市,
開始了支援建設新西藏、新山南的征程。
此后26年來,醫療、教育、產業……一批批湖北各行各業的黨員干部、專技人才奉獻在山南。
2019年7月13日,湖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飛越3300多公里,繼往開來,開啟了新一輪的援藏之旅。100多名荊楚兒女,在廣袤壯闊的高原,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寫就最質樸、最絢爛的時代故事。
在第九批援藏工作隊赴藏工作一周年之際,黨員生活全媒體記者跟隨他們的腳步來到山南,記錄他們的點滴——
《黨員生活》2020年第08期·下封面。
那一抹最美的高原紅
明亮的深眸,清瘦身材,有些黝黑的皮膚上一抹亮麗的高原紅,眼前的馬丹,活脫脫一個藏族姑娘。
2019年,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的馬丹與習近平總書記握手時說了一句“扎西德勒”,向總書記和所有老師傳遞來自西藏的祝福。
今年是馬丹援藏的第5個年頭,西藏已經成為了她的又一個心安處。
馬丹:武漢市旅游學校音樂教師,援藏期間為山南市東輝中學音樂教師。
來西藏前,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實際情況還是超過了她的預想。9月開學,秋冬季接踵而來,山南的風沙遮天蔽日,氧含量降低,每天的上下班都是一場戰斗。環境艱苦,想家想孩子,剛開始的兩三個月,馬丹常常以淚洗面,甚至想打退堂鼓。
“是學生讓我堅持了下來。”馬丹說。
2018年3月,因為勞累和高原反應,馬丹倒在了宿舍里,不得不回漢休養?;謴秃?,她又主動申請赴藏。那天,當馬丹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在黑板上質樸的留言:“老師,我們好想您!”淚水打濕馬丹的眼眶,所有的苦累和辛勞那一刻都值得。
“被孩子們喜歡,我覺得很幸福。”2019年夏天,援藏即將到期的馬丹寫下了延期申請,開啟了第二個三年之期。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帶著孩子們走出西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他們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中,馬丹嘗試在啦啦操中融入藏族的服飾、音樂、動作等元素,編排出一套風格獨特的藏式啦啦操,并組建了一支啦啦操隊。為此,她還專門到拉薩、北京等地學習。
2018年,在全國中小學生啦啦操聯賽總決賽上,馬丹所帶的24名學生上演的濃厚藏風的啦啦操一鳴驚人,斬獲了花球啦啦操項目冠軍和街舞啦啦操項目亞軍。更讓馬丹開心的是:“比賽地點在山東,許多孩子是第一次坐高鐵,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每個人眼睛都發亮。”
一到假期,馬丹就到學生家里同吃同住,一起放羊,一起參加藏族傳統節日活動。“她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喊她馬丹媽媽。”東輝中學校長王與雄說:“開會時,介紹別人學生們都沒反應,一提到馬丹,下面就掌聲雷動。”
其實,像馬丹這樣在山南播撒大愛的教師還有很多,湖北共有25位萬人計劃援藏教師分布在山南各縣區。在山南市乃東區中學,就有于海濤等7位來自武漢各中學的教師。他們不僅為孩子送去知識,還為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乃東區中學的學生旦增索朗就立志:“我要努力去武漢上大學,今后也回西藏當老師。”
雪山腳下的白衣使者
在山南市婦幼保健院門診部,婦??崎T口排著長隊,自從湖北援藏醫生陳華麗來了以后,慕名求醫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科室一個月只有200多病人,如今增加到500多人。
身著白大褂的陳華麗時而悉心問詢,時而仔細寫著病歷。有些年紀大的藏族婦女不會漢語,她就拉旁邊的年輕人幫忙翻譯,一句一句,耐心講解。
42歲的陳華麗,去年一聽說醫院征集援藏醫生,就搶著報了名。
“山南市婦幼原來業務開展很單一,只能做十分簡單的藥物治療,很多病人要看復雜的病都得去拉薩。”陳華麗決心改變這種現狀。
陳華麗:應城市婦幼保健院婦??聘敝魅?,援藏期間為山南市婦幼保健院婦??聘敝魅?。
2019年11月,一位30多歲藏族女患者來到門診大呼肚子疼。憑借多年的經驗,陳華麗立即警覺起來,檢查后發現患者是宮外孕,輸卵管已經破裂,情況危急,需要立即手術。
“當時那位患者還是十分猶豫,我們做了很久工作。”想起那一幕,陳華麗依然心有余悸:“這里很多婦女醫學常識較少,需要醫生更耐心。”
每天,只要有病人,陳華麗就不午休、不下班,有時一直看到晚上8點多。她說:“在西藏,患者來看一次病不容易,有很多從高海拔地區過來,一趟得五六小時,我要爭取當天為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少跑路。”
一位患者欣慰地說:“現在山南就有好醫生了,我們再也不用跑拉薩了。”
今年2月,剛剛從西藏回到應城老家過年的陳華麗得知應城“小湯山醫院”——湯池臨時發熱觀察院區急缺醫務人員,立刻提交了“請戰書”。
“我是黨員,也是醫生,當然要上。我會做好防護,不影響援藏工作!”陳華麗每天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負責80多位病患。因為自己消化功能不好,她水都不敢喝……
從抗疫一線下來沒多久,陳華麗就趕回了山南。她在這里有個大計劃——藏族婦女很多早婚、早育,對產后恢復意識淡薄,她要在山南建立產后康復中心。
7月的一天,陳華麗在自己的宿舍,鄭重寫下“延期申請”:“人才援藏一般是1年半,時間太短。我來了,不能只看幾個病人就回去,我要切實改善山南婦女的健康狀態。”
王雪松:襄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醫生,援藏期間為瓊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
在瓊結縣,還有一位高原婦女守護者。他就是瓊結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麻醉醫生王雪松。
分娩鎮痛對藏族同胞來說,不僅能降低產婦在分娩時的痛苦,更能減少高原產婦不必要的氧氣和能量消耗。
一次,一名產婦進入醫院8小時后,因宮縮陣痛難忍、煩躁不安,又對剖腹產恐懼,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關鍵時刻,王雪松提出了無痛分娩術的建議,產婦欣然接受,最終順利生下一名健康的孩子——這是瓊結縣人民醫院開展的首例無痛分娩。
從那以后,王雪松意識到這項技術對高原產婦的必要性。他立刻組織引進技術,通過帶教和培訓,培養了一名當地醫生掌握這門技術:“雖然在內地這是十分普通的技術,但是在西藏,卻是造福一方婦女的巨大進步。”
忠誠本色正是藏青藍
2019年10月13日,在山南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剛剛蘇醒的李上勛看到援藏隊友肖應強,努力想擠出一個笑容,劫后余生的不易卻讓這個35歲的年輕黨員緊緊地抱著同伴哭了出來……
李上勛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里的名人,這位身高一米八的博士法醫,剛到西藏不久就“玩”了一把“心跳”。
忙碌了整天的李上勛剛剛回到宿舍突然心跳加速、冷汗涔涔、四肢麻痹,瞬間眼前一黑……嚇得室友肖應強緊急呼叫120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突發室上性心動過速,心率一度高達每分鐘220次。
“如果我出事了……”搶救中的李上勛甚至在醫院交代了自己的“遺囑”,他最牽掛的是自己的妻兒,還有至今都不知道他遠赴西藏的年邁父母。
住院5天后,剛剛恢復的李上勛又精神十足地回到工作崗位上。
李上勛:湖北省公安廳刑事偵查總隊警務技術一級主管,援藏期間為山南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警務技術一級主管。
醫生囑咐李上勛:“你的心臟就像‘定時炸彈’,如果再犯就得回到內地治療。”
李上勛卻輕描淡寫:“短期內不致命就行。”因為,1年半的援藏對他來說太短暫,而他想做的事太多。
整個山南市公安局只有3名法醫,作為刑事偵查支隊警務技術一級主管,李上勛要完成大量的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法醫臨床檢驗鑒定和刑偵案件偵辦工作。
絕大多數藏民有著天葬或水葬的習俗,一旦發生案件,李上勛就要在12個縣區的現場和葬臺之間來回奔波,有時候甚至一個月都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正因為如此,他要不停地適應、克服高低海拔變化帶來的高原反應,承擔著極大的身體壓力。但李上勛從來不說苦,還經常廢寢忘食加班加點。
李上勛的宿舍里,總有一個準備齊全的行李包,只要有案件發生,他拎著就馬上出發。
進藏一年來,他完成案件現場勘驗及法醫檢驗工作百余起,無一錯案發生,并能充分結合案情、現場勘查及尸體檢驗情況,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死亡原因、損傷形成及案件性質等,為基層案事件處置和偵辦提供可靠的指導意見。
“來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這個每位援藏干部都要思考的問題,對李上勛來說尤為迫切,因為只有將自己的本領傳授出去,才能真正實現他援藏的意義。
3名法醫中,有2名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90后,李上勛就手把手教他們,在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案件現場分析、法醫尸體檢驗等各項工作上,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示范。對兩個年輕人,他要求十分嚴格,就連每一份鑒定書都要一字一句的修改。白久加布整日都和李上勛呆在一起,他說:“最怕的就是他有天會回去,我們想跟著哥多學幾招。”
在山南,很多基層民警工作了十多年,一次培訓都沒參加過。為了提升基層民警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李上勛精心制作了各種專題課件,280多張幻燈片,在市公安局開展法醫病理檢驗和刑事案件現場勘驗的專題講座,為上百位山南民警傳道解惑。
茶與鹽巴的深情交融
藏族諺語說:“漢藏團結,猶如茶與鹽巴。”
位于喜馬拉雅山北側的山南市曲松縣,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是湖北援藏山南諸縣中海拔最高的縣,由黃石市對口援助。
7月的一天,在一座海拔近4500米的山上,援藏隊員羅暉艱難地攀爬著。這是他今年第二次來到他對口幫扶的貧困戶洛桑家中。由于交通不便,車只能開到半山腰,剩下的路需要步行。海拔高、氧氣稀薄,羅暉每次都要爬40多分鐘,一路上要歇好幾次。
見到羅暉來了,洛桑熱心地拿出酥油茶招待他,聽他講解最新的扶貧政策。
羅暉:黃石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援藏期間為山南市曲松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臨走時,羅暉悄悄留下慰問金。洛桑發現后推辭道:“你們已經幫助我很多了,如今我生活得很好,不用給我這么多錢。”藏民樸實的話語,讓羅暉十分感動。
“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這是一代代援藏人的功勞。”
其實,這是羅暉第二次到山南。
10年前,33歲的羅暉第一次來到山南,湖北援藏干部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10年后,羅暉終于如愿以償,自己也成為援藏一份子。
視曲松為第二故鄉的羅暉發揮所長,將非遺文化“堆隨果諧”、“邱多江卓舞”、唐卡、藏文書法等9個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結合起來。“我有很多文化旅游發展的構想要在這里實現,3年援藏的時間,太短。”才來1年,羅暉就已舍不得離開。
同樣深愛藏民的,還有宜昌對口援助加查縣的朱少華。
這位中山大學藥理學博士,一來到加查就“倒”了——每天睡不著覺,走幾百米就得停下大喘氣。朱少華足足花了一個月才克服高反。
“我最擔心的,就是身體原因被‘退貨’。”當時朱少華一直硬抗著不敢說:“作為一個黨員,我不能還沒上戰場就當逃兵!”
朱少華:湖北省宜昌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援藏期間為山南市加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加查盛產珍貴的蟲草、核桃等農產品,但內地卻鮮有人知。為了讓這雪域珍寶幫助當地牧民致富,朱少華想到了電商渠道。
2019年,加查縣成為西藏自治區唯一獲得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500萬元獎勵的縣區。
今年4月,來自全國各地的62名自媒體人紛紛受邀來到加查,一時間“遇見加查”打卡活動火爆全網,“網紅”們爭相推介加查農特產品,兩個月累計線上銷售800余萬元。
6月11日,朱少華更是親自帶貨直播,變身“主播”,在網絡平臺上推薦加查蟲草、藏紅花等特產,3小時累計在線觀看人數達48萬,當天銷售額達50萬元。網友們紛紛點贊他:“加查撒貝寧”“西藏的好干部”。
如今,加查人親切的稱朱少華“網紅縣長”,他也樂在其中:“藏民當我是自己人,我也不把自己當外人,我就是咱加查干部!”
為雪域插上金色翅膀
6月29日,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海拔3800米的布仁溝,一座現代化、規?;?、數字化藏雞養殖場動工興建,項目預計投資5億元,明年5月正式投入運行。
沒有盛大的開工典禮,只有火速的建設速度。輪守在工地的吳超和殷功博欣喜地介紹說:“項目達產后,預計養殖規模達100萬羽,帶動周邊農戶養殖20萬羽,至少500戶農戶就近就業。”
殷功博(中):武漢市青山區白玉山街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援藏期間為山南市乃東區委常務副書記。
從廣袤富饒的荊楚大地,來到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以維護穩定為首要任務,促進脫貧奔小康。面臨生活環境和工作任務的巨大變化,他們也一度難以適應。
“援藏只有短短的3年,我們分秒必爭。”他們一到西藏就跑遍了山南內外,從種植業到畜牧業。終于找到了方向——發展現代化養雞業。
在120余萬平方公里的西藏,此前85%的禽蛋產品都是省外調運。很多藏族同胞聽到他們想建設百萬羽規模的養雞場,大呼:“不可能!”
“這座山頭不拿下,西藏群眾會怎么看我們?”懷著湖北人“不服周”的勁兒,吳超先后走遍拉薩、山南幾乎所有規模以上藏雞養殖企業,摸清藏雞養殖、銷售、科研等各環節實際狀況,形成《山南市藏雞產業招商分析報告》及《招商指南》。
“我要從政策根本上,將這不可能,變成可能!”
有了政策,就差企業。
吳超:湖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三級調研員,援藏期間任山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招商專班負責人。
歲末年初,吳超和殷功博馬不停蹄前往成都、綿陽、煙臺等地,宣傳藏雞產業發展政策、山南和乃東發展藏雞養殖產業的決心及優勢。
本以為一切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一場疫情卻打斷了他們招商引資的步伐。
今年2月,援藏隊員們都已經回到武漢家中團圓,殷功博卻坐不住了,抱著行李就要往單位跑。
妻子哭著說:“你才從西藏回來就去抗疫,你不要命了!”
“我是街道辦主任,這是我的職責。”殷功博不顧家人反對,到街道一住就是60多天。
12個社區、8個行政村,在殷功博所管轄的街道內,常??梢砸姷剿芸?、配送物資的身影;消毒酒精5500公斤、防護服200套……殷功博籌措的各類物資紛紛送到街道。
不僅如此,殷功博還協助天津援漢醫療隊的138名醫務人員后勤保障和轄區內密切接觸集中隔離點物資供應工作。
而最讓他感動的是,武漢對口援藏的山南市乃東區,也捐來抗疫資金260萬元、豬肉90噸、蔬菜40噸和礦泉水4000噸。
不能辜負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4月,殷功博剛從抗疫一線下來不到1周,便匆匆趕回山南。
5月13日,包括武漢宏農農牧在內的8家畜禽養殖企業,克服疫情影響,進藏實地考察。這次考察至關重要,吳超緊張得幾夜未眠。6月13日,在全國深化對口援藏扶貧工作會議上,宏農農牧與山南市人民政府終于簽訂協議。那一幕,讓吳超和殷功博激動地幾乎落淚。
1年的援藏,讓還不到40歲的吳超早生華發。
宏農農牧的總經理張宏林親切的喊吳超“吳媽媽”,殷功博“博哥”。他說:“進藏前,是援藏干部們的家國情懷感染了我們;進藏后,是他們對于企業的‘保姆式’服務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來山南投資,不是為了眼前,而是在西藏更長久地發展。”(黨員生活全媒體記者 李新龍 王穎 趙雯 潘尚;攝影 王穎)
記者手記:援藏,亦是援己
當飛機一降落在西藏貢嘎機場,走下飛機,突然產生的眩暈、嘔吐等不適,讓我們對高原反應有了切身的感受。
10天、4個區縣、8個支部、100多位援藏隊員……采訪的每一天,我們都在感受高原帶來的極限挑戰,也在接受精神的洗禮——頭疼到夜不能寐幾乎是每個進藏人都會經歷的“試煉”;一邊吸氧一邊工作,則是每位援藏人的日常。
對短期的游者而言,不適是暫時的,但對于長期在藏區工作的人來說,則傷害有可能是不可逆的。臉上的“高原紅”“高原黑”暫且不提,心臟肥大幾乎成為每位援藏人的烙印。
可援藏人從不叫苦,因為他們不僅是單位的骨干,更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為人母。朋友圈那一張張美景照片,只是為了告訴親朋:我很好。而那背后,也許是一次次呼吸困難或翻越峭壁的驚心動魄。
很多人說,援藏是世界上最特殊的“遷徙”——他們離開舒適的都市生活,冒著健康、甚至生命的危險,為西藏送去富饒與深情。
而他們卻說:“援藏,不僅是為了使命,也是援己。”
他們是“善夢者”,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像藏波羅花一般深深扎根高原,綻放出蕩氣回腸的精神力量。
他們是“造夢者”,在世界屋脊之上,造出一座座新居、一條條天路、一個個致富項目,實現著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中國夢”。
離開山南的那天,馬丹在學校的操場上為我們跳起了藏族舞,藍天白云下,藏裙飛揚、藏鼓咚咚,遠處層巒疊嶂壯美如畫,青稞地麥浪搖曳,格?;▋菏⒎?hellip;…那畫面深深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我想,在西藏,他們找到了最美的自己。